9月17日,南方日報“初心不改 品牌制勝---2021深圳企業品牌建設特別報道”欄目刊登了廣東省人民政府資深參事、深圳工業總會常務主席王肇文關于“深圳企業品牌的全球躍升”的相關采訪。
如今,打開各大權威的全球品牌榜單,深圳企業、深圳品牌往往是其中亮眼的存在。
今年1月,在英國品牌估值與咨詢機構BrandFinance發布的《2021年全球品牌價值500強報告》中,微信排名前十,騰訊、華為、中國平安分別位列第14、15、17位。
6月,2021年凱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排行榜于法國戛納發布,中國有18個品牌入圍,騰訊、華為、中國平安3家深圳企業闖入前50,其中,騰訊時隔3年后再次躋身全球前五,中國平安首次位列全球銀行保險機構第一位,六度蟬聯全球保險業第一品牌。
華為等企業“跑”上全球品牌榜
2014年,中國內地首次有企業進入權威品牌咨詢評估公司Interbrand發布的“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這個企業就是來自深圳的華為,排名第94位。
“經過15年的漫長等待,Interbrand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終于迎來第一個中國品牌。”Interbrand相關負責人2014年時表示,如果看業務規模和實力,華為遠超過大部分上榜品牌,但品牌價值卻落后于他們,暫居第94位,期待華為不斷進步,也希望華為能夠鼓舞更多優秀的中國品牌將來陸續上榜。
中山大學教授、中國品牌研究中心(CBC)主任王海忠注意到,在2011年之前,華為已經做了10多年的手機,但做的是運營商的定制機,沒有自己的品牌。自從走上自有品牌中高端之路,幾年內,華為智能手機的品牌知名度已躋身全球前三。
2015年,華為手機銷量首次破億,達到1.08億部。從2010年的300萬部到2015年的1億部,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增長了30多倍,市場份額穩居全球前三。
在2014年這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節點,華為消費者業務在自有品牌的路上已經歷經了3年的耐力“長跑”,終于練出了“肌肉”,站穩全球高端市場。此后,華為連年亮相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榜。
華為在全球市場的逆勢增長以及品牌影響力的不斷增長,得益于華為對技術創新及研發投入的多年堅持。2020年,華為的研發費用支出高達1418億元,近10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7200億元。
7年來,越來越多的深圳企業、深圳品牌亮相全球各大品牌榜單,品牌識別度和影響力正在加速提升。在這些備受矚目的企業中,高科技企業的表現尤為突出。
王海忠教授認為,我國與互聯網領域有關的企業,包括為互聯網提供基礎設施、設備、服務的企業的品牌力相對較強,華為、騰訊等企業的品牌力較為出眾,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與發達國家的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歷史差距不大。
除了華為、騰訊,王海忠對大疆創新、傳音等新技術企業打造出來的品牌印象深刻。在他看來,大疆創新在無人機的細分領域全球聞名,雖然成立時間不到20年,但公司的工程師文化濃郁。此外,傳音控股也很有辨識度,在某些海外局部市場如非洲市場表現出色。
王海忠教授表示,很多人會認為品牌建設是做錦上添花的工作,但這種認知是不全面甚至是存在誤解的,打造一個強大的、卓越的品牌需要經過人的心理歷練,企業家和公司高管的勇氣、眼界非常重要。
深圳“天生國際化”品牌背后的必然
今年4月,美國《時代》雜志評選出2021年全球100家最具影響力家企業,8家中國企業上榜,4家來自深圳,分別是騰訊、華為、大疆和比亞迪。
無論是產品走向世界,還是品牌走向世界,華為、騰訊等“80后”“90后”企業代表的是漸進國際化的發展軌跡。而從2006年創立的大疆創新開始,越來越多的“00后”“10后”創新企業一起步就帶有國際化基因,在品牌之路上也帶有鮮明的“天生國際化”烙印,以另一種姿態出現在全球視野中。
2014年創立于深圳的3D打印企業創想三維由4名年輕人創辦,短短6年就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目前已經將自主研發的消費級3D打印機等產品銷售到192個國家和地區,印有“CREALITY”品牌標識的產品從深圳等城市發往世界各地。
“我們創業之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中國的3D打印品牌走向世界,讓千家萬戶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貼近用戶的需求,不斷加強產品的創新和品質的把控。”創想三維聯合創始人劉輝林提到,2020年創想三維銷往全球的產品達到100萬臺,同比增加100%,預計今年的銷售額將再增加50%以上。
不過,品牌并不單是設計和曝光,更需要長期培育。隨著產品走向越來越多的國家,創想三維2018年起在聚焦打造產品、服務用戶之外,更加注重品牌的培育,逐漸成長為全球消費級3D打印知名品牌。
王肇文常務主席提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經進入品牌經濟時代,沒有品牌的企業就很難適應國際市場,這也倒逼一些年輕的中小企業從起步就開始品牌全球化工作,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他還指出,深圳經濟特區在與國際接軌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小企業除了要提升經營能力之外,對不同國家的法律法規、文化也要加強了解和理解,才能在品牌國際化之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大疆創新、創想三維等天生全球化的深圳品牌,根植于深圳科技創新的土壤,最核心的優勢在于技術含量高,創立早期就形成國際競爭力,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技術門檻。”深圳市企業品牌建設促進會執行會長李朝曙認為,與傳統行業的企業相比,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成長速度快很多,在國際競爭中雖然也面臨一些難題,但發展潛力依然巨大。
李朝曙會長表示,近年來,一些深圳品牌企業在從國內知名品牌邁向國際化品牌的過程中,面臨較多的現實問題,包括法律法規差異、文化差異大、人才成本高等。此外,一些傳統企業在產品國際化的同時,尚未實現品牌國際化,甚至完全沒有打造品牌,建議相關部門和社會組織為企業提供更多支持,避免企業在出海時鎩羽而歸。